MSI MEG Ai1600T PCIE5 1600W鈦金全模組化電源開箱

特色:
●通過CYBENETICS鈦金、80PLUS鈦金、PPLP.INFO鈦金轉換效率認證,並通過CYBENETICS ATX 3.1及PPLP.INFO ATX 3測試,每部電源可在網路上查詢出廠測試報告
●全模組化設計,採用黑色傘繩線(ATX 24P/EPS 4+4P/PCIE 6+2P/12V-2×6)及帶狀(SATA/大4P)模組化線材,傘繩線上有可調整的固定架
●提供2個EPS 4+4P接頭,支援高階Intel/AMD處理器及主機板平台
●提供2個12V-2×6 H++插座及2條模組化線材,線材採用MSI專利插頭,插入插座的部分改為黃色,方便使用者判斷是否完全插入插座,相容ATX 3.1/PCIe 5.1,支援新款顯示卡
●採用主動橋式整流、雙TI數位控制器控制交錯式主動功率因數修正、全橋諧振、12V同步整流,單路12V輸出搭配DC-DC轉換3.3V/5V/-12V,使12V可用功率最大化,並改善各輸出電壓交叉調整率
●主動橋式整流及交錯式主動功率因數修正使用SiC(碳化矽)功率元件,具備高速開關、高耐壓及低電阻特性
●採用13.5公分雙滾珠軸承風扇,具備Zero Fan模式,開啟後於低負載/溫度下風扇自動停止轉動,負載/溫度提高後採溫控運轉,在散熱效能與靜音中取得平衡
●100% 105℃全日系電容,加強可靠度及耐用度
●支援MSI G.I.(Gaming Intelligence)功能,可透過MSI Center軟體進行電壓/電流/功率/溫度/風扇轉速即時監控、調整手動/自動風扇轉速控制、側面ARGB燈光效果個人化設定

輸出接頭數量:
ATX 24P:1個
EPS 4+4P:2個
12V-2×6:2個
PCIE 6+2P:9個
SATA:8個
大4P:8個

▼黑色外盒正面有龍圖樣、MEG Ai1600T PCIE5名稱、MEG標誌。右側彩色印刷外套正面有外觀圖、CYBENETICS ATX 3.1 PASS認證、PPLP.INFO ATX 3 PASS認證、80PLUS鈦金認證、CYBENETICS鈦金認證、PPLP.INFO鈦金認證、READY FOR AI PC標誌
▼彩色印刷外套背面有MEG Ai1600T PCIE5名稱、SiC(碳化矽)功率元件圖示/說明、雙原生16pin圖示/說明、MSI G.I.(Gaming Intelligence)圖示/說明、輸入/輸出規格表、接頭數量表、加入MSI會員獎勵計畫QR碼連結、MyMSI APP下載QR碼連結、Shout out for MSI QR碼連結
▼彩色印刷外套頂部有MSI商標、MEG Ai1600T PCIE5名稱、說明書QR碼連結。彩色印刷外套底部有多國語言"如需詳細資訊,請瀏覽我們的網站"、原廠網址、廠商資訊、產地(中國)、條碼貼紙、認證標誌、回收資訊、加州65號法案警告
▼去除彩色印刷外套後,可完整看到黑色外盒正面的三角標誌
▼黑色外盒長邊及短邊側面上下蓋交界處的花紋
▼打開黑色外盒,裝文件的黑色紙套放在用黑色不織布包覆的電源本體上,有紅色MSI布標的黑色絨布束口袋內裝模組化線材、交流電源線、配件
▼自外盒取出黑色不織布包覆的電源本體、有紅色MSI布標的黑色絨布束口袋、裝文件的黑色紙套
▼紙卡正面有MSI商標及品牌介紹,紙卡背面說明MSI電源均進行完整性能測試,登入後可要求專業測試報告,下面列出取得報告的步驟及QR碼連結,並印上MEG及三角標誌
▼MSI Shout out活動說明卡及歐洲聯盟指令說明文件
▼電源尺寸190×150×86mm
▼風扇護網有三條起伏波浪造型,其中一側外殼有ARGB發光面板,內有MEG字樣及三角形花紋,發光面板下有三角標誌及MSI ENTHUSIAST GAMING字樣
▼另一側沒有發光面板的外殼有MEG字樣、三角標誌及MSI ENTHUSIAST GAMING字樣
▼鋁合金材質造型風扇護網安裝在電源外部,護網邊緣處為金色,右下有三角標誌
▼電源背面標籤有MSI商標、MEG Ai1600T PCIE5名稱、輸入電壓/電流/頻率、各組最大輸出電流/功率、總輸出功率、80PLUS鈦金認證、警告訊息、安規認證、廠商資訊、產地(中國)。交流輸入100-115V時最大輸出功率1200W
▼電源出風口處設有Zero Fan模式開關、電源總開關、IEC C20交流輸入插座,右上有MSI商標。出廠時交流輸入插座覆蓋一張貼紙,上面有多國語言" Zero Fan模式下,在低負載時風扇停轉"
▼模組化線組輸出插座有方框及名稱標示,左下有MSI商標
▼採用黑色傘繩線(ATX 24P/EPS 4+4P/PCIE 6+2P/12V-2×6)及帶狀(SATA/大4P)模組化線材,每條傘繩線模組化線材上有2個可調整位置的固定架。配件有印上商標的魔鬼氈整線帶及固定螺絲
▼1條主機板電源模組化線路,提供1個ATX 24P接頭,線路長度59公分
▼2條處理器電源模組化線路,提供2個EPS 4+4P接頭,線路長度75公分
▼5條單接頭顯示卡電源模組化線路,提供5個PCIE 6+2P接頭,線路長度59.5公分
▼2條雙接頭顯示卡電源模組化線路,提供4個PCIE 6+2P接頭,至第一個接頭線路長度59.5公分,接頭間線路長度15公分
▼2條12V-2×6模組化線路,線路長度58.5公分,接頭標示600W功率
▼12V-2×6接頭側面有H++標示,具備防退pin保護設計,插入插座的部分改為黃色,方便使用者判斷是否完全插入插座
▼12V-2×6接頭內部金屬連接器
▼2條SATA模組化線路,提供8個直角SATA接頭,至第一個接頭線路長度50公分,接頭間線路長度15公分
▼2條大4P模組化線路,提供8個省力易拔大4P接頭,至第一個接頭線路長度50公分,接頭間線路長度14.5公分。未提供小4P接頭或轉接線
▼1條軟體監控用USB-C至主機板USB 2.0內接9pin線路,USB-C接頭尺寸29.9×12.5×6.9mm,線路長度60公分
▼將所有線路接頭插上的樣子
▼12V-2×6模組化線路插頭連接處近照,12V-2×6插頭應完全插入至看不見黃色部分,若露出黃色部分,表示未完全插入
▼內部結構及使用元件說明簡表
▼採用主動橋式整流,數位控制交錯式主動功率因數修正,數位控制全橋諧振及12V同步整流,搭配DC-DC轉換3.3V/5V/-12V
▼風扇扇葉軸心有龍圖樣
▼採用ZFB1352512H 12V/0.45A風扇,並設置氣流導風片
▼外殼側面發光面板的LED燈板
▼主電路板背面焊點整體做工良好,部分大電流線路有敷錫,於一次側主動橋式整流及二次側12V同步整流的區域加上導熱墊片
▼外殼底部透明絕緣隔板於二次側12V同步整流背面位置開孔,讓導熱墊片可以直接接觸外殼傳遞熱量
▼交流輸入插座後方焊點加上1個X電容(CX1)及2個Y電容(CY1/CY2)。電源總開關不控制交流電源線,只控制輔助電源電路。L/N交流電源線磁芯、總開關/模式開關線路有包覆套管,交流輸入插座/總開關/模式開關焊點未包覆套管
▼CX1電容底部小電路板有X電容放電IC,CX1電容及接腳包覆套管
▼主電路板上有2個共模電感(CM1/CM2)、1個X電容(CX2)及2個Y電容(CY3/CY4),臥式安裝保險絲及突波吸收器有包覆套管。NTC熱敏電阻用來抑制輸入湧浪電流,電源啟動後會使用繼電器將其短路,去除NTC所造成的功耗損失
▼主動橋式整流的4個TO-247封裝Infineon CoolSiC IMW65R050M2H碳化矽MOSFET安裝在散熱片的兩個面,輔助用WeEn WNB2560M橋式整流器安裝在單獨的板狀散熱片上
▼主動橋式整流背面導熱墊片下面有2個主動橋式整流控制器(U3/U4)
▼2個封閉磁芯APFC電感旁的散熱片安裝2個TO-247封裝Infineon CoolSiC IMW65R050M2H碳化矽MOSFET及2個VISHAY VS-3C10ET07T二極體
▼APFC電容採用2個Rubycon 420V 790µF MXT系列105℃電解電容並聯組合,總容值1580µF
▼輔助電源電路子卡,總開關線路連接至上方連接器,一次側整合IC為On-Bright OB2365T,二次側同步整流為Leadtrend LD8926AA1,輔助電源電路變壓器包覆黑色聚酯薄膜膠帶
▼4個Alpha & Omega AOTF29S50全絕緣封裝MOSFET安裝在散熱片的兩個面,散熱片頂部有MEG標誌
▼主電路板背面2個NOVOSENSE NSi6602B-DSWR為一次側MOSFET隔離驅動IC,2個TI UCC27324負責驅動二次側12V同步整流電路MOSFET
▼1個包覆黑色聚酯薄膜膠帶的諧振電感及2個相疊的諧振電容組成一次側諧振槽
▼2個主變壓器採用三明治結構搭配二次側板狀繞組
▼2個主變壓器旁壓在散熱片下方的12個MOSFET(紅框)組成二次側12V同步整流電路,散熱片旁邊有12V輸出的5個Nippon Chemi-con固態電容及5個Nippon Chemi-con電解電容
▼主電路板背面用來偵測12V輸出電流的6個分流器
▼交錯式APFC及12V功率級控制子卡,右邊的TI UCD3138A負責交錯式APFC控制,左邊的TI UCD3138A負責12V功率級控制,背面還有APFC電路節能控制用的Sync Power SPN5003
▼3.3V/5V DC-DC子卡正面有4個UBIQ QN3107M6N MOSFET、2個環形電感、6個Nichicon固態電容
▼主電路板背面的INFSitronix IN1S315I-SAG電源管理IC負責監控輸出電壓、接受PS-ON信號控制、產生Power Good信號。TI TPS54231負責轉換-12V
▼模組化插座板背面與3.3V/5V DC-DC子卡之間有內鑲銅箔的隔板
▼模組化插座板正面插座之間設置16個Nippon Chemi-con固態電容及13個Nichicon固態電容,加強輸出濾波/退耦效果
▼模組化插座板正面右上有Nuvoton NuMicro M032LD2AE微控制器,經USB-C介面連接電腦後可透過MSI Center軟體進行電壓/電流/功率/溫度/風扇轉速即時監控、調整手動/自動風扇轉速控制、側面ARGB燈光效果個人化設定
▼使用標示H++的12V-2×6插座
接下來就是上機測試
▼外殼側面ARGB發光面板燈光效果
▼在MSI Center內電源供應器頁面可顯示輸出功率/平均功率、PSU效率/平均效率、溫度、DC輸出(顯示12V/5V/3.3V的電壓及電流),並提供日常活動、總時間、總千瓦時、每週消耗量(過去七天)的統計資料
▼按下右上角"即時儀表板"按鈕可進入即時曲線繪製頁面,右下有"另存為CSV"及"截圖"按鈕
▼在MSI Center內Cooling Wizard的MEG Ai1600T PCIE5可顯示風扇目前轉速,並可設定"自動"及"自訂"轉速
▼在MSI Center內Mystic Light燈效可設定電源供應器外殼側面ARGB發光面板的燈光模式
測試文閱讀方式請參照此篇:電源測試文閱讀小指南
▼110V輸入的空載功耗
▼110V輸入的10%/20%/50%/100%輸出轉換效率分別為92.70%/94.59%/94.82%/91.94%,符合80PLUS鈦金認證要求10%輸出90%效率、20%輸出92%效率、50%輸出94%效率、100%輸出90%效率
▼110V輸入下10%/20%/50%/100%輸出的交流輸入波形(黃色-電壓,紅色-電流,綠色-功率)。20%輸出下功率因數為0.989,符合80PLUS鈦金認證20%輸出下功率因數需大於0.95的要求
▼220V輸入的空載功耗
▼220V輸入的10%/20%/50%/100%輸出轉換效率分別為92.67%/94.04%/95.48%/94.22%
▼220V輸入下10%/20%/50%/100%輸出的交流輸入波形(黃色-電壓,紅色-電流,綠色-功率)
▼110V輸入(藍線)及220V輸入(紅線)的10%/20%/50%/100%輸出轉換效率折線圖
▼110V輸入的綜合輸出負載測試,輸出34%時3.3V/5V電流達14A以後就不再往上加,3.3V/5V/12V電壓記錄如下表
▼110V輸入下綜合全負載輸出的MSI Center頁面及HWiNFO感測器頁面
▼110V輸入下綜合輸出5%至100%之間3.3V輸出電壓最高與最低點差異為14.4mV
▼110V輸入下綜合輸出5%至100%之間5V輸出電壓最高與最低點差異為17.9mV
▼110V輸入下綜合輸出5%至100%之間12V輸出電壓最高與最低點差異為33mV
▼110V輸入的偏載測試,這時12V維持空載,分別測試3.3V滿載(CL1)、5V滿載(CL2)、3.3V/5V滿載(CL3)的3.3V/5V/12V電壓變化,並無出現超出±5%範圍情形(3.3V:3.135V-3.465V,5V:4.75V-5.25V,12V:11.4V-12.6V)
▼110V輸入的純12V輸出負載測試,這時3.3V/5V維持空載,3.3V/5V/12V電壓記錄如下表
▼110V輸入下純12V全負載輸出的MSI Center頁面及HWiNFO感測器頁面
▼110V輸入下純12V輸出4%至100%之間3.3V輸出電壓最高與最低點差異為10.1mV
▼110V輸入下純12V輸出4%至100%之間5V輸出電壓最高與最低點差異為13.4mV
▼110V輸入下純12V輸出4%至100%之間12V輸出電壓最高與最低點差異為33mV
▼110V輸入下12V低輸出轉換效率測試,輸出12V/1A效率38.8%,輸出12V/2A效率71%,輸出12V/3A效率77.7%,輸出12V/4A效率81.5%
▼110V輸入下3.3V/5V/12V的電壓/電流輸出值與MSI Center頁面顯示的電壓/電流值,其差異幅度如下表
▼220V輸入下輸出電流逐漸加高至觸發電源供應器保護前,此時實際輸出電流為160A,在MSI Center頁面中看到最高1978W直流輸出功率及11.8V/166.5A的值
▼220V輸入下12V輸出160A的交流輸入波形(黃色-電壓,紅色-電流,綠色-功率)
▼110V輸入時電源PS-ON信號啟動後直接3.3V/14A、5V/14A、12V/123A滿載輸出下各電壓上升時間圖,從12V開始上升處當成起點(0ms)時,12V上升時間13ms,5V上升時間6ms,3.3V上升時間6ms
▼110V輸入時3.3V/14A、5V/14A、12V/123A滿載輸出下斷電的Hold-up time時序圖,從交流中斷處當成起點(0ms)時,12V於16ms開始壓降,21ms降至11.41V(圖片中資料點標籤)
以下波形圖,CH2藍色波形為12V電壓波形,CH3紫色波形為5V電壓波形,CH4綠色波形為3.3V電壓波形
▼110V輸入下輸出無負載(上圖)及輸出12V/1A(下圖)的漣波
▼110V輸入時於3.3V/14A、5V/14A、12V/123A(綜合全負載)輸出下,12V/5V/3.3V各路低頻漣波分別為32.4mV/14.4mV/13.6mV,高頻漣波分別為22.8mV/13.2mV/13.2mV
▼110V輸入時於12V/133A(純12V全負載)輸出下,12V/5V/3.3V各路低頻漣波分別為32.4mV/12.8mV/12.4mV,高頻漣波分別為22.4mV/12.4mV/12mV
▼110V輸入下12V啟動動態負載,變動範圍5A至25A,維持時間500微秒,最大變動幅度182mV,同時造成5V產生48mV、3.3V產生58mV的變動
▼110V輸入下12V啟動動態負載,變動範圍25A至50A,維持時間500微秒,最大變動幅度210mV,同時造成5V產生72mV、3.3V產生92mV的變動
▼110V輸入下12V啟動動態負載,變動範圍10A至106A,維持時間500微秒,最大變動幅度708mV,同時造成5V產生140mV、3.3V產生156mV的變動
▼110V輸入下12V啟動動態負載,變動範圍20A至133A,維持時間500微秒,最大變動幅度904mV,同時造成5V產生156mV、3.3V產生160mV的變動
▼110V輸入時電源供應器滿載輸出下內部的紅外線熱影像圖
▼110V輸入時電源供應器滿載輸出下共模電感/輔助橋式整流/主動橋式整流(上圖)及APFC MOSFET/APFC電感(下圖)的紅外線熱影像圖
▼110V輸入時電源供應器滿載輸出下一次側MOSFET/諧振電感/主變壓器(上圖)及二次側(下圖)的紅外線熱影像圖
▼110V輸入時電源供應器滿載輸出下DC-DC的紅外線熱影像圖
▼110V輸入時單條EPS 4+4P連續輸出28A(336W)10分鐘後的電源端模組化接頭紅外線熱影像圖
▼110V輸入時單條PCIE 6+2P(雙頭)連續輸出21A(252W)10分鐘後的電源端模組化接頭紅外線熱影像圖
▼110V輸入時單條PCIE 6+2P(單頭)連續輸出21A(252W)10分鐘後的電源端模組化接頭紅外線熱影像圖
▼110V輸入下用隨附的12V-2×6模組化線材連接MSI GEFORCE RTX 5090 32G SUPRIM SOC進行測試
▼110V輸入下執行FURMARK 30分鐘後的HWiNFO感測器頁面、GPU-Z Sensors頁面、FURMARK畫面
▼110V輸入下執行FURMARK 30分鐘後顯示卡端插頭(左上/右上)及電源端插頭(左下/右下)的紅外線熱影像圖
本體及內部結構心得小結:
○全模組化設計,採用黑色傘繩線(ATX 24P/EPS 4+4P/PCIE 6+2P/12V-2×6)及帶狀(SATA/大4P)模組化線材,傘繩線上有可調整的固定架,提供1個ATX 24P、2個EPS 4+4P、2個12V-2×6、9個PCIE 6+2P、8個直角SATA、8個省力易拔大4P,未提供小4P接頭或轉接線
○電源端使用標示H++的12V-2×6插座,S1經4.7kΩ電阻接至+3.3V,S2經100kΩ電阻接至+3.3V,S3/S4接至COM,為600W定義。線材採用MSI專利插頭,上面印上600W,具備防退pin保護設計,插入插座的部分改為黃色,方便使用者判斷是否完全插入插座
○鋁合金材質造型風扇護網安裝在電源外部,13.5公分雙滾珠軸承風扇具備Zero Fan模式,開啟後於低負載/低溫下風扇停止運轉,待負載/溫度提高後才會啟動並採溫控運轉。關閉後風扇採常時溫控運轉
○總開關線路/模式開關線路/磁芯/突波吸收器/保險絲有包覆套管,交流輸入插座/總開關/模式開關的焊點未包覆套管
○電路板背面焊點整體做工良好,大電流線路有敷錫處理,於一次側主動橋式整流及二次側12V同步整流的區域加上導熱墊片,二次側12V同步整流位置的隔板有開孔,讓導熱墊片接觸金屬外殼
○採用主動橋式整流、雙TI數位控制器控制交錯式主動功率因數修正、全橋諧振、雙主變壓器二次側同步整流輸出單路12V,搭配DC-DC轉換3.3V/5V/-12V
○主動橋式整流及APFC功率元件採用TO-247封裝Infineon CoolSiC碳化矽MOSFET,APFC二極體採用VISHAY,一次側採用Alpha & Omega全絕緣封裝MOSFET,3.3V&5V DC-DC採用UBIQ MOSFET,-12V DC-DC採用TI
○APFC電容使用Rubycon,其他部分使用Nichicon/Nippon Chemi-con的固態及電解電容和Rubycon電解電容
○使用TI數位控制器搭配獨立二次側電源管理IC組成完整電源管理電路,配置微控制器,軟體可透過USB-C介面進行電壓/電流/功率/溫度/風扇轉速監控、調整手動/自動風扇轉速控制、自訂側面ARGB燈光

各項測試結果簡單總結:
○110V輸入的10%/20%/50%/100%輸出轉換效率分別為92.70%/94.59%/94.82%/91.94%,符合80PLUS鈦金認證要求10%輸出90%效率、20%輸出92%效率、50%輸出94%效率、100%輸出90%效率
○110V輸入的功率因數修正,滿足80PLUS鈦金認證要求
○220V輸入的10%/20%/50%/100%輸出轉換效率分別為92.67%/94.04%/95.48%/94.22%
○110V輸入的偏載測試,12V維持空載,測試3.3V滿載、5V滿載、3.3V/5V滿載的3.3V/5V/12V電壓變化,均未超出±5%範圍
○110V輸入下電源啟動至綜合全負載輸出狀態,12V上升時間13ms,5V上升時間6ms,3.3V上升時間6ms
○110V輸入下綜合全負載輸出狀態切斷AC輸入模擬電力中斷,12V於16ms開始壓降,21ms降至11.41V
○110V輸入時綜合全負載輸出下12V/5V/3.3V各路低頻漣波分別為32.4mV/14.4mV/13.6mV,於純12V全負載輸出下12V/5V/3.3V各路低頻漣波分別為32.4mV/12.8mV/12.4mV
○110V輸入下12V動態負載測試,變動範圍5A至25A,維持時間500微秒,最大變動幅度182mV
○110V輸入下12V動態負載測試,變動範圍25A至50A,維持時間500微秒,最大變動幅度210mV
○110V輸入下12V動態負載測試,變動範圍10A至106A,維持時間500微秒,最大變動幅度708mV
○110V輸入下12V動態負載測試,變動範圍20A至133A,維持時間500微秒,最大變動幅度904mV
○220V輸入時熱機下3.3V過電流截止點29A(132%),5V過電流截止點30A(136%),12V過電流截止點161A(121%)
報告完畢,謝謝收看